近日,国内终端充电领域迎来重要突破,由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联合制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及国内头部终端、芯片企业共同起草的 T/CCSA 708-2025(T/TAF 313—2025)《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这是我国首个针对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快充的统一标准,在标准从立项到落地的全过程中,广东省终端行业快充协会始终扮演着 “推动者” 与 “协调者” 的关键角色,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推动技术协同、搭建测试平台,为标准的制定与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无线快充现状:便捷性凸显,协议碎片化成瓶颈
近年来,我国终端充电技术迭代速度持续加快,充电速度从早期的 5W 逐步提升至百瓦级,充电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完善,智能功率调节、低温充电优化等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其中,无线充电凭借无需物理连接、随放随充的便捷性,以及适配多设备的灵活性,迅速成为消费电子、移动通信、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热门技术。
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无线快充协议碎片化问题却日益凸显。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无线快充协议分属不同厂商,技术参数、通信逻辑存在差异,导致消费者使用不同品牌的充电器与终端设备时,往往无法实现无线快充功能,只能以基础功率缓慢充电。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更从产业层面制约了绿色能源普及与循环经济发展,大量因协议不兼容而闲置的充电器造成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电子垃圾处理压力,成为终端快充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
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深度助力标准落地,填补行业空白
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联合产业链核心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启了融合无线快充标准的预研工作。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梳理出多项核心技术分歧点,形成统一的技术方案建议;同时,协会还搭建兼容性测试平台,为标准中的物理层、协议层技术要求提供大量实测数据支撑。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协会更是积极协调企业与全国标准化组织的沟通,确保企业的技术经验与产业需求充分融入标准内容,推动标准既具备技术前瞻性,又贴合产业实际应用场景。
作为国内首个支持高功率融合充电技术的无线快充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移动终端融合无线充电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为行业搭建了融合统一的技术框架,从根本上为解决协议碎片化问题提供了依据。
标准核心内容:覆盖全链条技术要求,适配多场景应用
《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标准以电磁感应技术为基础,围绕无线快充的全流程制定技术规范,核心内容涵盖五大维度:
通用要求: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界定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芯片的核心定义与基本技术原则;
物理层:规范线圈尺寸、磁场强度、工作频率等硬件参数,确保不同厂商设备在硬件层面具备兼容性;
协议层:统一设备间的通信逻辑与功率调节协议,解决 “协议不通” 的核心痛点,实现快充功能的互联互通;
应用层:针对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不同移动终端的充电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功率适配策略;
异物检测:明确金属异物识别、过热防护等安全技术要求,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断电机制,保障无线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广泛,不仅覆盖支持融合无线快速充电的发射端与接收端设备设计、生产,还适用于相关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实现 “芯片 – 设备 – 应用” 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覆盖。
标准发布的产业价值:规范发展秩序,推动高质量升级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要求》标准的发布具有多重核心价值:首先,保障频谱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通过统一技术参数,避免不同协议设备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频谱干扰,提升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规范企业研发生产行为。为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减少因协议差异导致的重复研发投入,降低产业成本;最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破协议壁垒后,跨品牌设备的兼容性将大幅提升,既能优化消费者使用体验,又能推动绿色能源在终端领域的普及,助力循环经济发展,为无线充电产业突破升级瓶颈、迈向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国内首个融合无线快充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我国终端充电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长期探索与努力的体现。未来,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标准宣贯培训,帮助企业快速掌握标准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将针对更多充电场景,启动下一代融合快充技术的预研工作,推动标准持续迭代升级,为我国终端充电技术标准化贡献更多力量。
